台大生接連自殺
其他

台大生接連自殺,從教育的角度我們該改變什麼?

這幾日台大生接連自殺的新聞震驚社會,能進入台大,都是學生中頂尖人才,這麼優秀的人為什麼要選擇自殺呢?學生自殺的真正原因我們並不清楚,單就台灣的教育文化探討。

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,台灣自殺通報個案以15~24歲的22.6%比例最高。這個年紀正好是國三到大學畢業的年紀,課業壓力很高、考試頻繁。學生被大人們告知成績優異才能上好學校,上好學校才能找好工作,人生才會成功。

但是,課業成績真的是首要追求的東西嗎?

我到實驗學校後,有個很深的體會,比起課業學習,有更多東西需要排在它之前學習,也比課業重要多了。像是正直、專注、善良、社交智慧、幽默、欣賞美的能力、自制力、獨立思考的能力……等。

賓州大學馬丁.賽利格曼博士和密西根大學的克里斯.彼得森博士,發現了在學校中最有影響力,並且特別能預測未來正向發展的24個品格能力:

1.Grit堅毅 2.Integrity正直 3.Hop希望
4.Self-control自我控制  5.Citizenship and teamwork公民和團隊合作  6.Curiosity好奇心 
7.Love of learning熱愛學習  8.Open-mindedness開放的思想  9.Love愛 
10.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慧  11.Gratitude感恩  12.Zest熱情 
13.Kindness善良  14.Creativity創造力  15.Fairness公平 
16.Leadership領導力  17.Forgiveness and mercy寬恕和憐憫  18.Bravery勇敢 
19.Modesty and humility謙虛和謙遜  20.Spirituality靈性  21.Perspective觀點 
22.Humor幽默  23.Discretion自由裁量權  24.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Excellence欣賞美麗和卓越

這些能力並非一朝一夕能具備,需要長期養成,而且很多能力更是無法用教、用考試考出來的。

實驗學校為了讓孩子體驗生活、認識自己,安排課程,一天只有三堂課,上午兩堂基礎課程和下午養能課程,基礎課程學習國英數社自,養能課程就做木雕、木工、太極、茶道、古琴、藝術……等等實做課程,一個下午就一堂課,透過實做沉澱心情、體驗生活、認識自己。

還有老師要培養孩子專注能力,盡量讓孩子在外頭上課,不讓教室保護他們,希望達到旁人都無法影響孩子專注做自己的事情的能力,他們需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還專注做事。這種能力老師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,一旦培養起來,身旁再吵雜他們依然能專注做事。

我自己在養成小豹小虎的責任心時,也花了好多時間。告訴他們什麼事是他們現階段要負責的,兩個人負責的事情不一樣。每天都要分別帶著他們做,要提醒,每天都要從錯誤中改進,每天都要歸零重新開始。我一個晚上,光是叮嚀、提醒,他們自己慢慢的做好、媽媽檢查,就幾乎花掉整晚時間。(還要抓睡前故事時間,不可以太晚睡覺)

這樣的步驟要維持一周、兩週甚至一個月,讓他們形成習慣,不同孩子有不同個性,也有不同的進度。這很需要長時間家長和老師協助孩子建立。

素養絕對需要長時間陶冶,不是用考試就能督促孩子學習而擁有的能力。

所以我們花上孩子最精華的青春歲月,去追求成績,這真的值得嗎?考試的成績、考試的內容畢業後還用得上多少?成績好人生就成功了嗎?

我並不是認為實驗教育就一定做到最好,也不是說自己多厲害。我只是從體制內到體制外,有強烈對比的感受。

體制內課程安排的好滿,孩子好不容易進入課程又下課了,緊接著休息十分鐘又換下一節課。好不容易考完一節課了,下節課業接著考試。很多學生都不知道學這些、考這些幹嘛?

而體制外的孩子卻能好好體驗生活、實踐所學,他們學的東西也許是做飯、拿鋸子鋸木頭、拿鐵鎚敲金屬,這些看似跟課業一點都不相關的事,卻是生活的重要能力,自信心的來源。他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?為什麼要學這個?再問他們課業上什麼都不會嗎?也沒有!他們在學業上都有基礎的能力。

人生短短幾個秋,特別是孩子成長的精華時間,不應該被課業壓力、考試壓的喘不過氣來。也不該把成績、名校當作成功的標誌。

快樂、了解自己、體驗生活的美好進而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標,這一連串的成長不是更值得讓孩子去追求嗎?我認為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改變,體制上的改變才能夠真正避免這樣的問題一再發生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